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論文排版

不同改性生物炭對農田土壤理化性質及鉛、鎘鈍化的影響機制研究

毛欣宇  翟森茂  姜小三  孫晶晶  于懷志  
【摘要】:改性生物炭是良好的重金屬鈍化劑,但針對不同生物炭材,聯合多種方法進行改性,生物炭吸附性能變化的相關信息尚待補充,其對土壤理化性質和重金屬鉛(Pb)、鎘(Cd)長期鈍化效果的影響也有待研究。本文選取水稻秸稈、木屑和椰殼為生物炭材,經硝酸-高錳酸鉀聯合改性后進行表征,明確改性前后生物炭理化性質變化情況。開展室內培養實驗,將改性生物炭按質量比2.5%、5%和10%加入受試土壤,培養6個月后,測定土壤理化性質、Pb、Cd形態分布及鈍化效率,探討改性生物炭鈍化土壤Pb、Cd的作用機制。結果顯示,改性后,不同生物炭的比表面積、孔隙結構和含氧官能團數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重金屬吸附性能有效增強,以改性椰殼炭最為顯著。添加改性生物炭能提高土壤pH并改善土壤結構,當其用量大于5%時,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和有機質含量分別提高了15.89 g/kg和5.28 cmol/kg,土壤自身對養分及重金屬的固定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改性生物炭-土壤體系主要通過離子交換、絡合反應和共沉淀反應等促使土壤有效態Pb、Cd向其潛在活化形態和殘渣態轉化,轉化程度與鈍化培養時間和改性生物炭用量呈正相關。受元素特性和競爭吸附作用影響,土壤Pb~(2+)可被優先吸附,并在2個月內逐漸達到吸附平衡。改性椰殼炭對土壤Pb(1000 mg/kg)、Cd(10 mg/kg)的鈍化效果最為理想,用量為10%時,鈍化率最高分別可達59.72%和36.37%。此外,鈍化培養過程中,生物炭“老化作用”促使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和有機質含量持續升高,土壤Pb、Cd生物有效性不斷降低且無二次釋放風險。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添加改性生物炭能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土壤地力并能長期有效地固定土壤Pb、Cd,可在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中大面積推廣應用。

知網文化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4條
1 方俊華;張嘯;荊慧娟;;磁化改性污泥基生物炭對水中磷的吸附[J];水處理技術;2021年12期
2 董雙快;賈宏濤;吳福飛;;改性生物炭的光譜表征及砷的吸附效果研究[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20年05期
3 張蘇明;張建強;周凱;陳志良;;鐵基改性椰殼生物炭對砷的吸附效果及機制研究[J];生態環境學報;2021年07期
4 沈喜海;邵立軍;彭友舜;張志剛;;鑭改性山楂核生物炭對磷酸鹽吸附的研究[J];山東化工;2022年01期
5 胡嫻;馬莎莎;姚麗賢;白翠華;;改性植物生物炭去除水中四環素類抗生素的研究進展[J];化學通報;2022年02期
6 徐艷;張海歐;曹婷婷;;磁改性生物炭制備及應用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1年23期
7 徐清艷;;改性柚子皮生物炭催化過硫酸鹽降解鹽酸四環素的研究[J];廣東化工;2021年23期
8 高喬;劉怡暄;汪杰;侯彬;盧靜;;礦物生物炭對水中菲的吸附特性研究[J];環境科技;2022年01期
9 王林;陳楊武;周后珍;譚周亮;王歡;;微波生物炭制備影響因素及其環境應用進展[J];工業水處理;2022年05期
10 張潔;;硫鐵化生物炭同步去除水體鎘砷影響因素研究[J];冶金與材料;2021年05期
11 孫玲;安風霞;李宏斌;劉景亮;;麥麩制備生物炭對剛果紅吸附行為研究[J];能源科技;2020年02期
12 李赫;王震洪;;污泥生物炭混凝土性能及環境效益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9年11期
13 裘舒越;趙澤穎;陳芳媛;李芳芳;段文焱;;煙梗生物炭持久性自由基反應活性的比較[J];中國環境科學;2020年08期
14 王重慶;王暉;江小燕;黃榮;曹亦俊;;生物炭吸附重金屬離子的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201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0條
1 鞠敏;賈洪玉;展開;陳燕;;金針菇菌根生物炭去除水中鎘離子的研究[A];2021年全國有機固廢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高峰論壇論文集[C];2021年
2 劉宇男;李輝;李方敏;鄧佳欽;;氨基磺酸改性生物炭高效去除四環素的機理研究[A];2021年全國有機固廢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高峰論壇論文集[C];2021年
3 馬豐豐;葉心語;張軒;;Biochar immobilized Rhizobacteria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enhanced its Cadmium phytoremediation and rhizosphere bacterial diversity[A];2021年全國有機固廢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高峰論壇論文集[C];2021年
4 李志建;倪恒;呂正勇;彭成法;;熱解溫度對污泥基生物炭重金屬形態及風險的影響[A];第九屆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及風險評價研討會論文集[C];2019年
5 莫貞林;曾鴻鵠;林華;Asfandyar Shahab;石清亮;張華;;高錳酸鉀改性桉木生物炭對Cd(Ⅱ)的吸附特性[A];2021年全國有機固廢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高峰論壇論文集[C];2021年
6 袁勝男;譚中欣;;改性生物炭組分對水溶液中重金屬鎘吸附的效果及其機理研究[A];2020年全國有機固廢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高峰論壇論文集[C];2020年
7 黃康;譚中欣;;生物炭原位鈍化修復重金屬污染農田的技術集成與示范[A];2020年全國有機固廢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高峰論壇論文集[C];2020年
8 李葉青;溫欣冉;王禎欣;江皓;周紅軍;;生物炭芳構化對厭氧消化中直接種間電子傳遞的影響[A];2020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第四卷)[C];2020年
9 廖黎明;陳鈺;潘家琦;鄧秋金;盧鈺;胡耀元;宿程遠;;甘蔗渣生物炭不同添加比例對餐廚垃圾與污泥共堆肥的影響[A];2020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20年
10 吳璜;劉國濤;李世博;唐夢霜;楊雪鷗;徐建楠;;施用生物炭對紫色土含氮氣體排放以及氮素固持的影響[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1年科學技術年會——環境工程技術創新與應用分會場論文集(一)[C];2021年
11 袁雅靜;;磁性生物炭制備與應用的研究進展[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1年科學技術年會——環境工程技術創新與應用分會場論文集(三)[C];2021年
12 楊晶晶;楊琛;黨志;;鄰苯二甲酸二丁酯與磺胺二甲基嘧啶在生物炭上的競爭吸附行為及機制[A];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2018暨化學品環境安全大會論文集[C];2018年
13 余江芳;湯琳;王敬敬;任曉雅;魏雪;;改性生物炭用于難降解有機物的去除:吸附,還原和催化[A];第一屆全國環境化學青年學者論壇論文集[C];2018年
14 陳詩軒;王朝旭;;玉米秸稈生物炭對石灰性農田土壤反硝化過程N_2O排放的影響[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1年科學技術年會——環境工程技術創新與應用分會場論文集(四)[C];2021年
15 李小博;王朝旭;;稻殼生物炭對石灰性農田土壤氨氧化過程N_2O排放的影響[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1年科學技術年會——環境工程技術創新與應用分會場論文集(四)[C];2021年
16 俞海祥;谷麟;張道方;;柚子皮和水葫蘆提取物活化生物炭制備生物質吸附劑及其吸附四環素的研究[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1年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二)[C];2021年
17 李素芳;王朝旭;任潔青;;改性稻殼生物炭對水中低濃度NH_4~+-N的吸附性能[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9年科學技術年會——環境工程技術創新與應用分論壇論文集(三)[C];2019年
18 王默涵;張昊;楊紅建;羅海玲;;羊糞生物炭對廢水中重金屬的去除效果和作用機理[A];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9年科學技術年會——環境工程技術創新與應用分論壇論文集(二)[C];2019年
19 王凡;曹銀貴;況欣宇;黃雨晗;白中科;;基于生物炭改良的礦區重構土壤理化性質研究[A];中國煤炭學會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第八屆全國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學術會議交流材料[C];2019年
20 黃蘋;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備的生物炭對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2011暨第六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0條
1 楊晶晶;富氮生物炭對典型有機污染物的反應性及機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21年
2 徐敏;生物炭施用對磷、砷、鉻在土壤-水稻系統分配特征及驅動機制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20年
3 李婷;有序結構的生物炭功能材料在生物醫學和環境領域的應用[D];南昌大學;2019年
4 王燕;不同來源生物炭的特性及去除溶液中重金屬離子的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
5 楊帆;生物炭—土壤礦物質界面行為及其對碳穩定性影響機制[D];上海交通大學;2017年
6 陳平;生物炭基肥中多環芳烴檢測及其在土壤-作物系統中的遷移規律[D];上海交通大學;2016年
7 何楊;生物炭對紫色土中氟苯尼考吸附機理與遷移行為影響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9年
8 馬少強;生物炭對Cu~(2+)和鄰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吸附作用研究:粒徑和老化作用的影響[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9年
9 鄭立地;生物炭對鉛鎘污染濕地土壤酶活性及細菌群落的影響[D];北京林業大學;2018年
10 蔡曉曦;生物炭基納米復合材料對水體中典型有機污染物的去除及機理研究[D];湖南大學;2019年
11 曾曉舵;鎘在土壤—水稻系統中遷移轉化機制及其控制研究[D];華南農業大學;2017年
12 王志樸;污泥與棉桿共熱解制備生物炭鈍化修復Pb、Cd污染土壤[D];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19年
13 周莉;生物炭—納米二氧化錳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其對水體銅鎘的去除性能與機制[D];沈陽農業大學;2018年
14 崔孝強;水體修復植物基生物炭的環境應用及其機理研究[D];浙江大學;2018年
15 所鳳閱;玉米秸稈生物炭的研制及其對水體中農藥的吸附機制研究[D];沈陽農業大學;2018年
16 王耀鋒;生物炭對土壤—水稻體系中污染物和硅元素遷移行為的影響及污染阻控機制[D];浙江大學;2019年
17 徐建;鐵基花生殼生物炭復合功能材料吸附/降解水中新興污染物PPCPs研究[D];南京大學;2019年
18 彭湘奇;鐵改性生物炭去除水體中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的吸附催化行為與機理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7年
19 肖然;生物炭的制備及其對養分保留和重金屬鈍化的潛力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年
20 吳林;小麥秸稈生物炭對典型藥用活性化合物的吸附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0條
1 駱春會;牦牛糞生物炭制備及其去除水中砷和氟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8年
2 高歡;生物炭去除水中對羥基苯甲酸乙酯的效能與機理[D];西北大學;2017年
3 李安玉;載鎂生物炭對四種離子的吸附性能及機理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20年
4 劉曉;梧桐樹葉生物炭老化處理對水體中四環素去除機理研究[D];聊城大學;2021年
5 尚振欣;載鑭氨化水熱生物炭性能分析及其人工濕地強化除磷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21年
6 陰文敏;生物炭對疏水性抗生素在石灰性紫色土中吸附和遷移行為的影響[D];海南大學;2019年
7 田思溶;生物炭蒙脫石復合材料對水體中雌二醇和炔雌醇的吸附研究[D];湖南大學;2019年
8 劉思佳;生物炭負載二氧化錳對水中強力霉素的去除及其機理研究[D];湖南大學;2019年
9 尹志紅;改性生物炭材料對水體中雌激素雌二醇的吸附機理研究[D];湖南大學;2019年
10 王英蓉;基于非自由基途徑的氮摻雜生物炭活化過硫酸鹽去除四環素的研究[D];湖南大學;2019年
11 羅浩;生物炭類芬頓體系處理抗生素污染廢水的機理研究[D];湖南大學;2019年
12 汪亞會;生物炭-微肥緩解西洋菜重金屬污染的效應研究[D];華南農業大學;2018年
13 郜禮陽;生物炭對水體鎘的吸附特性與機制[D];華南農業大學;2018年
14 蔣碧妮;生物炭及其改性材料對重金屬和抗生素的去除及在厭氧發酵系統中的應用[D];華南農業大學;2018年
15 賴長鴻;MS-3系統和生物炭對土壤中Cd分布遷移的影響[D];華南農業大學;2017年
16 楊淑頤;生物炭對水稻土和黑土中Cd和Pb的生物有效性的影響[D];四川農業大學;2019年
17 張雨豪;負載FeS改性醬渣生物炭對水中六價鉻吸附特性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19年
18 劉笑生;巨菌草生物炭內源重金屬賦存特征及毒性評價[D];安徽理工大學;2019年
19 陳楸健;微生物與生物炭協同修復草甘膦的效果與修復機理研究[D];蘇州科技大學;2019年
20 陳萌萌;微藻-生物炭聯合固沙及其對荒漠土壤的改良作用[D];南華大學;201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劉麗 呂沁蘭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劉寶;生物炭應用新突破 助力水環境科學邁向新階段[N];中國經濟導報;2020年
2 本報記者 劉霞;生物炭能否給地球降降溫?[N];科技日報;2009年
3 方舍;硅改性油茶殼生物炭具有高吸附力[N];中國科學報;2020年
4 史俊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生物炭將成我國最具潛力新興產業[N];中國科學報;2013年
5 本報實習生 霍悅 記者 甘曉;“點廢成金”:豬糞變身生物炭[N];中國科學報;2019年
6 記者 彭波;威鑫農科助力云南“三張牌”建設[N];云南經濟日報;2018年
7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于險峰;如何率先用生物炭技術實現農業碳匯?[N];農民日報;2022年
8 本報記者 董潔;“垃圾變成了放錯地方的資源”[N];青海日報;2019年
9 記者 班瑋;二氧化碳變害為寶的新妙招[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訂購知網充值卡  訂購熱線  幫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