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西溪河口沉積物活性磷的分布特征及遷移轉化機制
【摘要】:為探索不同河口區域錳、鐵和硫地球化學行為對活性磷分布的影響,選擇廈門西溪河口,應用薄膜擴散梯度(DGT)采樣技術,對沉積物DGT有效態磷(DGT-P)、錳、鐵和硫進行原位和高分辨監測。結果表明,在垂向剖面中,DGT-P的分布與鐵和硫的氧化還原轉化以及沉積物活性磷背景值關系密切,磷的鈍化/活化主要受控于鐵氧化物對磷的氧化吸附和還原溶解,以及硫酸鹽還原和硫化物積累引發的磷活化;沿采樣點分布,DGT-P的濃度平均值差異大(0.075~0.80 mg·L~(-1)),與鹽度無關,而是與氧化還原條件密切相關,即氧化帶越深磷濃度平均值越低;模型模擬結果表明,表層沉積物對孔隙水磷的再補給能力與DGT-P濃度及氧化還原條件相關,即氧化環境不利于沉積物磷的解吸再補給,而還原環境中與鐵和硫地球化學的耦合有利于維持高活性磷濃度以及磷的持續釋放。
|
|
|
|
1 |
李榮;河口沉積物的地球化學:對鈾遷移和釋放過程的控制[J];國外鈾金地質;1994年03期 |
2 |
藍先洪;中國主要河口沉積物的重金屬地球化學研究[J];海洋地質動態;2004年12期 |
3 |
劉蒼字,賈海林,陳祥鋒;閩江河口沉積結構與沉積作用[J];海洋與湖沼;2001年02期 |
4 |
馬榮林;楊奕;何玉生;;海南島南渡江近岸河口沉積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學[J];中國稀土學報;2010年01期 |
5 |
魏秀國,沈承德,孫彥敏,易惟熙;河流、河口沉積物中碳同位素研究[J];自然科學進展;2002年11期 |
6 |
李家勝;高建華;李軍;王珍言;嚴杰;白鳳龍;程巖;;鴨綠江河口沉積物元素地球化學及其控制因素[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0年01期 |
7 |
楊蕾;李春初;謝健;;珠江磨刀門河口沉積物中主要離子含量及其分布[J];熱帶地理;2007年02期 |
8 |
張琳;賈永剛;劉曉磊;鄭杰文;單紅仙;;黃河入海徑流量與河口沉積物的侵蝕關系[J];海洋地質前沿;2013年07期 |
9 |
聶新華;郎印海;賈永剛;;膠州灣河口沉積物中耗氧有機物的釋放研究[J];海洋環境科學;2006年04期 |
10 |
張士三,陳承惠,黃衍寬;臺灣海峽西部海域表層沉積物m值與地層分布[J];臺灣海峽;1996年01期 |
11 |
高芳蕾;傅楊榮;楊奕;馬榮林;郭躍品;張固成;;萬泉河口沉積柱重金屬元素分布特征與博鰲開發建設[J];海洋通報;2011年06期 |
12 |
葛晨東,O.Slaymaker,T.F.Pedersen;海南島萬泉河口沉積環境演變[J];科學通報;2003年19期 |
13 |
王飛,張龍軍;高渾濁度河口沉積物的沉積機理評述[J];海洋湖沼通報;2004年02期 |
14 |
王貴,張麗潔,馬力,姚德,段國政;膠州灣李村河口沉積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3年03期 |
15 |
周厚云,郭國章,余素華;珠江口SX97孔7000a B.P.以來石英礦物含量反映的氣候變化[J];熱帶海洋學報;2001年04期 |
16 |
蒲曉強;鐘少軍;劉飛;于雯泉;;膠州灣李村河口沉積物中酸可溶硫化物與活性金屬分布特征[J];海洋通報;2009年03期 |
17 |
王貴,張麗潔;海灣河口沉積物重金屬分布特征及形態研究[J];海洋地質動態;2002年12期 |
18 |
王雪飛;葉思源;韓宗珠;袁紅明;楊士雄;丁喜桂;趙廣明;何磊;王錦;劉瑾;;近33ka以來遼河口沉積環境演變與生物硅記錄[J];中國地質;2015年04期 |
19 |
張堯;岳偉;劉金慶;;淺談長江和黃河河口沉積物磁性特征及其對物源判別的指示[J];海洋通報;202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