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葉不同提取物解熱作用比較及其機制研究
【摘要】:目的 比較大青葉正丁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物對脂多糖所致大鼠發熱模型的解熱作用,初步探討其作用機制。方法 72只SPF級SD健康大鼠,雌雄各半,體質量180~220 g,按大鼠基礎體溫隨機分為6組,即陰性對照組、模型組、陽性性對照組、大青葉正丁醇提取物組、大青葉乙酸乙酯提取物組、大青葉石油醚提取物組,每組12只。連續給藥7 d后,末次給藥30 min后除陰性對照組外各組大鼠均給予20μg·kg–1脂多糖溶液造模。觀察各組大鼠在造模后4 h內的體溫變化,同時比較大鼠體溫最高點時各組血清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下丘腦前列腺素E2(PGE2)、環磷酸腺苷(cAMP)以及下丘腦腹中隔區精氨酸加壓素(AVP)水平。結果 大青葉正丁醇與乙酸乙酯提取物組在造模后3,4 h的體溫升高幅度顯著低于模型組(P0.05)。大青葉正丁醇提取物組的TNF-α、IL-6水平顯著低于模型組(P0.01),大青葉乙酸乙酯提取物組的TNF-α、IL-1β水平顯著低于模型組(P0.05),大青葉石油醚提取物組的TNF-α水平顯著低于模型組(P0.05)。大青葉正丁醇提取物組的c AMP、AVP水平顯著低于模型組(P0.01)。結論 大青葉正丁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一定的解熱作用,其中正丁醇提取物解熱效果最好,且各提取物均表現出較強的抗炎效果。大青葉正丁醇提取物的解熱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TNF-α、IL-6、IL-1β水平、抑制下丘腦c AMP和降低腹中隔區中的AVP含量有關,而大青葉乙酸乙酯提取物的解熱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TNF-α、IL-1β水平有關。
|
|
|
|
1 |
張倩楠;劉帥;;大青葉——清熱、消疹良藥[J];中老年保健;2010年04期 |
2 |
李園園;方建國;王文清;劉云海;;大青葉歷史考證及現代研究進展[J];中草藥;2005年11期 |
3 |
薛健,陳建民,葛興,云自厚;多菌靈在大青葉中殘留量測定方法研究[J];中草藥;1996年03期 |
4 |
曹暉;;大青葉的本草考證及其藥名的初步意見[J];江西中醫藥;1986年02期 |
5 |
;閩產大青葉的生藥研究[J];福建中醫藥;1965年04期 |
6 |
孟昭群;;大青葉驗方簡便效優[J];家庭醫學;2018年10期 |
7 |
張海濤;劉祺鳳;田璐陽;郝云輝;馬晶軍;;超聲波輔助提取大青葉中總黃酮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4年09期 |
8 |
雷霆雯;李紅梅;許慶忠;吳寧;吳青青;;大青葉對CYP1A1酶活性及轉錄水平影響[J];中國公共衛生;2006年10期 |
9 |
王書鴻;抗病毒的多面手——大青葉與板蘭根[J];健康生活;1997年04期 |
10 |
黃繼全;;大青葉抗內毒素的實驗研究[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
11 |
劉云海,李清香,石玉梅;大青葉抗內毒素實驗[J];中藥材;1994年06期 |
12 |
元鳳;大青葉與板藍根[J];安醫學報;1976年03期 |
13 |
王法琴;金瑩瑩;;基于網絡藥理學探討大青葉治療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作用機制及物質基礎[J];亞太傳統醫藥;2022年05期 |
14 |
李榮昇
,袁學基;板藍根與大青葉[J];中藥通報;1957年02期 |
15 |
李冰;;大青葉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飲食科學;2018年24期 |
16 |
張博;;大青葉與蓼大青葉的異同比較[J];首都醫藥;2010年10期 |
17 |
張志平,胡嶸,龐永太,趙連芳,許旭開;不同產地不同采期對大青葉質量的影響[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
18 |
劉塔斯;裔秀琴;;四種大青葉的生藥研究[J];中藥材;1986年04期 |
|